
行政诉讼中证据的真实性认定:解锁行政诉讼中拆迁证据的审查要点
在行政诉讼的复杂体系中,拆迁相关案件因其涉及多方利益、流程繁琐且专业性强,一直备受社会关注。而证据作为此类案件审理的核心要素,其真实性的认定直接关乎案件走向与当事人权益。无论是拆迁现场的直观记录,还是协议文件中的关键条款,从证据来源到内容细节,从形式合规到质证环节,每一个层面都蕴含着对真实性的严格考量。
审查证据来源
证据形成过程:在拆迁场景下,各类证据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。例如拆迁现场的照片、录像,应核实是否是在拆迁实施时即时拍摄,拍摄的角度、范围是否能完整反映现场情况。若存在拍摄时间存疑、拍摄画面有明显剪辑痕迹等问题,其真实性便大打折扣。又如拆迁补偿协议,要查看签订的时间节点是否符合拆迁进程,协议条款是否是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,有无在胁迫、欺诈等不正当情形下签订的可能。
证据提供者身份与动机:对于提供拆迁证据的主体,需深入探究其与拆迁各方的关系。若证人是拆迁户的近亲属,其提供的关于拆迁过程中暴力行为等证言,因存在利害关系,需格外谨慎审查。有些证据提供者可能受经济利益驱使,比如被拆迁方为获取更多补偿而伪造房屋面积证明材料,或者拆迁方为加快拆迁进度、降低成本而篡改拆迁评估报告,这种带有不良动机产生的证据,真实性极不可靠。
证据收集方式:合法合规的证据收集方式是保障证据真实性的基础。拆迁执法人员在收集证据时,必须遵循法定程序。若在未取得合法搜查令的情况下,擅自进入被拆迁房屋内获取所谓的 “违建证据”,这种通过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,无法保证其真实性,依法不能作为定案依据。
审查证据内容
证据内容一致性:在拆迁案件中,多种证据需相互印证。以房屋评估报告为例,报告中对房屋面积、结构、装修等的描述,应与现场实际情况以及拆迁前的房屋登记信息相一致。若评估报告中的房屋面积与房产证登记面积相差甚远,且无合理说明,那么这份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。同时,证人证言、现场笔录等不同类型证据之间,对于拆迁时间、拆迁范围、拆迁实施主体等关键信息,也应相互吻合,形成完整的证据链。
证据内容合理性:从常理和拆迁行业的普遍认知来判断证据内容。比如,若一份拆迁补偿标准的文件,给出的补偿价格远远低于当地同类房屋的市场价值,且没有合理的政策依据或解释,那么该文件的真实性就需要进一步核实。再如证人描述拆迁过程中,拆迁人员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拆除了一栋结构复杂的多层建筑,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拆迁作业时间和流程,其证言的真实性也难以成立。
证据内容细节:详细且准确的证据内容更具可信度。在描述拆迁现场的证人证言中,如果证人能够清晰阐述拆迁人员的着装、使用的拆迁工具、拆除房屋的先后顺序等细节,相较于只提供模糊、笼统说法的证言,其真实性更高。对于拆迁相关的书证,如拆迁通知,若能明确通知发布的具体部门、通知的文号、拆迁期限的起止时间等细节,能有效增强其真实性。
审查证据形式
法定形式要求:拆迁证据需符合特定的法定形式。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,且包含双方当事人信息、补偿方式、补偿金额、安置地点等必要条款,由双方签字盖章确认。拆迁现场的勘查笔录,需有勘查人员、被拆迁人或其代理人的签字,注明勘查时间、地点等信息。不符合这些法定形式要求的证据,其真实性往往难以得到认可。
证据完整性:确保拆迁证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。对于拆迁现场的录像资料,要检查是否存在剪辑、删除关键片段的情况,以保证能完整呈现拆迁过程。若录像中突然出现画面中断,且无法给出合理解释,那么该录像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。对于拆迁相关的文件,如规划许可证,若存在缺页、关键信息模糊不清等问题,也会影响其作为证据的真实性。
借助质证与专业意见
庭审质证:在行政诉讼庭审过程中,拆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可就证据的真实性展开激烈质证。被拆迁方可以对拆迁方提供的评估报告提出质疑,询问评估机构的资质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等问题。拆迁方也可对被拆迁方提供的关于房屋损失的证据进行反驳,通过双方的辩论和对质,法官能够更全面、深入地了解证据情况,从而准确判断证据的真实性。
专业鉴定与专家辅助人:拆迁案件常涉及诸多专业领域知识,如房屋价值评估、建筑结构鉴定等。对于有争议的房屋评估报告,可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重新鉴定,以确定其真实性。必要时,双方当事人可申请专家辅助人出庭,就拆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、房屋拆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专业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,帮助法官更好地理解和认定证据,做出公正的裁决。
拓展阅读:   拆迁补偿标准   拆迁安置不合理怎么办?   拆迁法律知识   拆迁律师说法